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一項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太平洋深海4000公尺處,金屬礦物能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產生氧氣,這一發現挑戰了長期以來認為只有光合作用生物才能產生氧氣的觀點。該研究於7月22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上。

    據報導,研究團隊由蘇格蘭海洋科學協會(SAMS)的史威特曼(Andrew Sweetman)教授和美國西北大學的蓋格(Franz Geiger)教授領導。他們發現,海底的多金屬結核(Polymetallic nodules),能夠裂解水分子產生氧氣,這種現象被稱為「暗氧」生成。

    多金屬結核是海底礦物資源的一種,通常形成在海底沉積物中。這些結核的主要成分包括錳、銅、鈷、鎳等金屬,並且通常呈圓球狀或橢圓形,大小不一。它們的形成過程涉及化學反應,這些金屬元素會從海水中沉澱出來,逐漸聚集在一起,形成這些結核。

    研究人員推測,這些結核可能形成一種「地質電池」(geobattery),透過海水電解產生氧氣,蓋格教授測量到這些結核表面有0.95伏特的電壓。

    這一發現對多個領域都有重要影響,不僅挑戰了科學界對深海生態系統的理解,還可能為生命起源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同時,它也為深海採礦計畫敲響了警鐘,突顯了保護這些新發現的氧氣來源的重要性。

    此外,這項發現對深海採礦計畫提出了新的挑戰;多金屬結核不僅是寶貴的礦產資源,更可能在海洋生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這需要我們重新評估採礦活動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最後,了解「暗氧」生成機制可能有助於更深入理解海洋碳循環,進而深入研究氣候變化問題。

    然而,專家也指出,目前的研究範圍有限,需要進行更多研究來評估這種「暗氧」生成現象的區域重要性和全球影響。史威特曼教授表示:「這個發現可能改變我們對地球早期歷史的理解。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需氧生命可能在哪裡開始,以及它們如何演化。」

    蓋格教授則強調了這項研究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在我們開始大規模開發深海資源之前,我們需要充分了解這些生態系統的複雜性。保護這些新發現的氧氣來源可能對維持海洋健康至關重要。」